判刑!河北省多地以冒充記者、曝光環保問題的方式要挾索要錢財
作者: 來源: 日期:2024-12-27 日期:318
【瀏覽字體: 大 中 小】
關于印發《檢察機關依法懲治
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犯罪
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
自2021年中央宣傳部聯合中央網信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2個部門組織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以來,全國檢察機關積極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依法懲治涉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等違法犯罪活動,優化新聞傳播秩序、凈化新聞輿論環境,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今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將“打假治敲”與“檢察護企”相結合,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涉企案件,通過依法懲治涉企敲詐勒索違法犯罪,依法平等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推動構建良好文化傳播秩序和法治化營商環境。近期,最高人民檢察院選編了“鄭某某等人敲詐勒索案”等5件典型案例?,F印發你們,供辦案時參考借鑒。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24年12月6日
——依法懲治冒充記者實施敲詐勒索
被告人劉某甲、曾某甲在網絡平臺認識后,劉某甲向曾某甲提出以冒充記者、曝光環保問題的方式要挾索要錢財。曾某甲表示同意并拉攏曾某乙、劉某乙、劉某丙、黃某甲、黃某乙、尹某某、陳某等7人參與。2020年9月28日至2021年6月10日期間,上述9名被告人交叉糾集,有分有合,使用無人機等設備在河北省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保定、張家口等地對多家砂石料廠、攪拌站等企業單位進行拍攝,然后分別冒充河北A報、河北B報等新聞單位工作人員給工商業經營者打電話,以媒體曝光或向有關部門舉報污染問題相要挾,共敲詐勒索74人94次,涉案金額共計人民幣12.61萬元。
2022年3月21日,河北省河間市人民檢察院以劉某甲等九人犯敲詐勒索罪向河北省河間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22年6月10日,河間市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被告人劉某甲等人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十個月至一年,并處罰金。九名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
(一)應邀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本案涉案人員多、案件事實較為復雜,河間市檢察院應邀提前介入偵查,并提出偵查取證建議:一是做好扣押手機的電子數據恢復、信息梳理工作,全面篩查與案件有關聯的證據;二是擴大案件偵查范圍,全面收集劉某甲等人在河北省內跨地域實施犯罪的證據材料。2021年7月19日河間市檢察院以敲詐勒索罪對劉某甲等九人批準逮捕。
(二)積極開展自行偵查,依法準確認定犯罪。本案系以冒充記者的方式反復多次跨地域實施敲詐勒索,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河間市檢察院依法全面審查在案證據,及時開展自行偵查,查明遺漏犯罪事實,確保準確認定犯罪。一是針對審查中發現下游被告人轉移贓款的數額遠高于現有犯罪事實涉案金額的情況,檢察機關及時開展自行偵查,通過調取、核對交易流水和交易日期,發現該團伙除公安機關移送的46起審查起訴事實外仍有部分事實未查清,遂引導公安機關從下游犯罪入手補充偵查,最終犯罪事實增加至94起。二是針對被告人尹某某、黃某乙辯解自己未實施相關犯罪行為,沒有犯罪故意的辯解,檢察機關從行為人的日常交往、身份關系、活動軌跡等細節入手,通過訊問其他被告人,補充完善了尹某某、黃某乙主觀故意方面的證據,促使二人在確實充分的證據面前如實供述自己系明知曾某甲等人犯罪的情況下實施了幫助行為。
(三)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案有6名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檢察機關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圍繞量刑建議多次聽取了9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值班律師)的意見,劉某甲等9人均表示接受量刑建議,并在律師在場下自愿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庭審中,9名被告人均認罪認罰并真誠悔罪,辯護人未提出不同意見。檢察機關建議法院依法沒收犯罪活動使用的無人機、手機等作案工具。一審法院對檢察機關認定事實、罪名及量刑建議均予采納,9名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
(四)制發檢察建議,促進社會治理。該案暴露出職能部門在環保問題上履職存在短板,監管存在漏洞。為堵塞監管漏洞,防范環境污染風險,檢察機關通過實地調研、與相關人員座談,向環保職能部門、鄉鎮政府制發檢察建議,促使加強對污染企業的審核把關,并對涉案的74家企業進行拉網式排查。為督促檢察建議有效落實,檢察機關積極開展“回頭看”,不定期實地走訪,與環保職能部門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協作,助推環保部門提升監管質效。
一是依法從嚴懲治冒充記者實施的新聞敲詐類犯罪。冒充記者反復多次實施敲詐勒索不僅嚴重侵犯公民的財產權利,而且嚴重損害新聞記者形象、擾亂新聞媒體的管理秩序,應當依法從嚴懲治。辦理此類案件,檢察機關應當注重將提前介入引導偵查與自行補充偵查相結合,強化證據審查,深挖犯罪事實,確保全面依法準確懲處。對于被害人主動聯系的,檢察機關要重點審查行為人是否以舉報或者發布負面信息相威脅,結合其身份真實性、行為模式連續性、事前的犯罪預謀等綜合認定敲詐勒索的犯罪構成,確保準確定性。
二是充分發揮檢察建議促進社會治理作用。公民對污染環境行為有監督舉報的權利,但以舉報為名謀取非法利益,既是對公民監督權的濫用,更實質上損害了公共利益。案件辦理中發現政府職能部門履職存在漏洞的,檢察機關應當依法制發檢察建議,推動行政部門依法履職,督促相關部門堵塞監管漏洞,促進社會綜合治理,實現司法辦案“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上一篇: 《河北省排污許可管理辦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下一篇: 2025年1月起這些環保新規開始施行